淺析《習近平總書記“七一”重要講話》中的語言
胡永杰 黑龍江八一農(nóng)墾大學
內(nèi)容提要:為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,本文從語言的角度出發(fā)歸納語料,論述了三部分內(nèi)容:“典”亮黨史,講述常在常新的中國故事;引入成語,感知平“語”近人的中國特色;運用修辭,盡顯大國情懷的中國力量。以此體現(xiàn)習近平總書記雅俗共賞的語言風格,以典雅莊重彰顯文化特色和中國智慧,以平易通俗增加接受度與感染力,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治國理政思想的傳播,有助于向全世界人民展示大國形象。
關鍵詞:習近平;七一講話;語言
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,歡欣鼓舞,回顧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百年奮斗的光輝歷程,以史為鑒,展望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。本篇分為引用古詩文、引入成語、運用修辭三部分,探尋“七一”講話的語言特點。而語言背后的建黨精神和時代價值,讓我們更加堅信在這個機遇與挑戰(zhàn)并存的時代,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領導下一定會乘風破浪、再創(chuàng)華章。
一、“典”亮黨史,講述常在常新的中國故事
唐代著名的官修綜合性類書《初學記》有“經(jīng)者,徑也,常,典也,言如徑路無所不通者,常用也。”[1]而漢字“典”在造字中運用了“六書”理論的會意法,甲骨字形為雙手執(zhí)冊,說明其意為重要的文獻或書籍。而習近平總書記在“七一”重要講話中便引用了經(jīng)典古詩文和古代典故,帶我們“典”亮黨史、重溫百年,也為讀者的心中“典”亮了家國情懷的明燈。經(jīng)典常在常新,“研究學習習近平語言風格對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的啟示,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。”[2]語言文字為我們記錄了從風雨飄搖到撥云見日的歷史,為前赴后繼的仁人志士樹立了豐碑,其中豐富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也以語言文字的形式得到傳承。
習近平總書記在“七一”重要講話中引用了古詩文,古詩文作為中國文化的載體之一,包含著我們本民族的基因,結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歷程,又是很好的文化反哺,對經(jīng)典的古詩文又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,可以說是做到了古為今用。例如: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,毛主席在全國政協(xié)會議第一屆全會上說到“中國人民站起來了”,習近平總書記說到“中華民族任人宰割、飽受欺凌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”,此處引于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“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還”[3],又讓我們不禁聯(lián)想到唐代詩人崔顥的“黃鶴一去不復還,白云千載空悠悠”[4],但此講話中不是荊軻那離別的徹骨和決死的悲壯,也不是崔顥詩中所表現(xiàn)的歲月不再、悠悠千古的蒼莽,更多的是經(jīng)過北伐戰(zhàn)爭、土地革命戰(zhàn)爭、抗日戰(zhàn)爭、解放戰(zhàn)爭推翻了“三座大山”的自豪感、成就感。還如:“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”,此句出自《舊唐書》“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”[5],典故為唐太宗時開明的政治環(huán)境使得直言敢諫的魏征可以很好的輔佐君主,正如漢字“鑒”的古字形,指人用盛水器皿做鏡子來整理衣冠,引申為以此端正行為。所以講話中突出“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”,就是告訴我們歷史可以知興衰明得失,用我黨的百年奮斗史來照亮現(xiàn)實,總結成功經(jīng)驗,再創(chuàng)未來佳績。再如:講話中還引用了毛主席的兩首詩,分別為《七律·到韶山》和《沁園春·長沙》。“一百年來,中國共產(chǎn)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,以‘ 為有犧牲多壯志,敢教日月?lián)Q新天’[6]的大無畏氣概,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。”此句直接引用毛主席在1959年6月回韶山作的《到韶山》,意思是許多愛國人士用青春和生命才鑄就了新中國的誕生,所以在中華民族發(fā)展史冊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印記,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帶我們重溫歷史,是為了不忘歷史。同時我相信毛主席筆下的“喜看稻菽千重浪,遍地英雄下夕煙”[7]的盛景,一定會是當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實現(xiàn)時的壯闊。“七一”講話結尾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(yè),百年恰是風華正茂!”再次引用毛主席詩詞,用“恰同學少年,風華正茂;書生意氣,揮斥方遒”[8]描寫了意氣風發(fā)、才華橫溢的一介書生,而講話中則把人物描寫移情至國家,在中國共產(chǎn)黨百年華誕和“兩個一百年”歷史交匯的時候不正是“恰是風華正茂”的時間節(jié)點么?同時也是新的起點,所以對于中國夢的實現(xiàn)我們也有“指點江山”的氣魄和主宰“蒼茫大地”的勇氣。
二、引入成語,感知平“語”近人的中國特色
習近平總書記“七一”講話中平“語”近人的語言表現(xiàn)力,其實是雅俗共賞的綜合體,從人民群眾中來到人民群眾去不僅客觀指堅持群眾路線的方法,也可以指此次講話的語言接受過程,即從人心出發(fā)、直擊人心、又得人心。語言是人生也是藝術,能直擊人心的語言、進行運用的語言,才是藝術,才值得被人民記住。此講話在語言運用中含有大量成語,例如應運而生、川流不息、頤指氣使、顛撲不破、居安思危、風雨如晦、欣欣向榮、同甘共苦等,他們以高度概括力減少繁復拖沓,收到了言簡意豐的效果,也增添了莊重典雅的風格。中國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“依舊可以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提供有益的啟迪和強大的精神力量。”[9]耳熟能詳?shù)某烧Z蘊含著鮮明的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特色,鑲嵌在講話中又服務于講話,使得在遣詞造句中達到了與百年黨史緊密結合的效果,還有助于很好地展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“七一”重要講話的上半部,回顧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團結帶領人民實現(xiàn)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歷程,并鄭重宣示堅持和發(fā)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。中國產(chǎn)生了共產(chǎn)黨,不僅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歷史的選擇,所以在講話中被稱為“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”。成語“開天辟地”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盤古開天辟地創(chuàng)立世界,引申為有史以來的意思,比如《警世通言·三現(xiàn)身包龍圖斷冤》“開天辟地罕曾聞,從古至今希得見”[10]。此詞就表現(xiàn)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誕生有開天辟地、扭轉(zhuǎn)乾坤之效,改變了中華民族的發(fā)展方向和中國人民的命運,促使國家進行良性的發(fā)展。講話指出,在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,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,浴血奮戰(zhàn)、百折不撓”,成語“百折不撓”說明了創(chuàng)造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并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需要全黨全民堅定意志,篤行尚樸,即使經(jīng)過無數(shù)挫折也不屈服不動搖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,正如漢代蔡邕在《太尉橋玄碑》所言“其性疾華尚樸,有百折不撓,臨大節(jié)而不可奪之風?!?/span>[11]
“七一”重要講話的下半部,圍繞“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”提出了“九個必須”的根本要求,激勵全黨各族人民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在新征程上走得更堅定更遙遠。其中,“必須加快國防和軍隊現(xiàn)代化”被譽為“是黨在血與火的斗爭中得出的顛撲不破的真理”,成語“顛撲不破”用來比喻言論或?qū)W說是無法反駁、牢固可靠的,《朱子語類》有言“伊川(程頤 )‘性即理也’,橫渠(張載)‘心統(tǒng)性情’二句,顛撲不破”[],所以在此來修飾“真理”,語言運用的十分準確。另外,“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”的論述中,為什么提出要在和平年代也要“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、統(tǒng)籌發(fā)展和安全”?從語言文本“必須增強憂患意識、始終居安思危”就可以找到答案。“居安思危”出自儒家五經(jīng)之一《尚書》,是一個邏輯感極強的成語,包含著中國智慧,意思是置于安寧的環(huán)境也要思考可能出現(xiàn)的危難,這是以長遠的眼光看問題,以此做到有備無患。《舊唐書·岑文本傳》有言“臣聞創(chuàng)撥亂之業(yè),其功既難;守已成之基,其道不易。故居安思危,所以定其業(yè)也;有始有卒,所以隆其基也”[12],這也警示我們要守住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奮斗成果,才有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發(fā)的底氣,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綢繆,即使歷經(jīng)艱難困苦,中國夢的實現(xiàn)也指日可待。
三、運用修辭,盡顯大國情懷的中國力量
語言包括語音、詞匯與語法三個要素。假如把詞匯喻為珍珠,那么語法便是串聯(lián)這珍珠的鏈子,塵封會磨滅存在的意義,被世人發(fā)現(xiàn)欣賞整體的美,才會賦予珍珠的璀璨。正如習近平的其他著作和系列講話中,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闡釋和挖掘就增加了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,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。可見燦若星辰的中國文化典籍被運用才會有長足的意義,以此反觀語法應用的重要。“語言的力量本質(zhì)上乃是民眾對真理的認可,是語言思想內(nèi)涵科學性的實踐表現(xiàn)?!?/span>[13]所以習近平總書記的“七一”講話中不僅包含了引經(jīng)據(jù)典的豐富語料和恢弘整飭的語言邏輯,使得整體莊重典雅,而且還使用了多種風格的語法,例如比喻、比擬、排比的修辭手法,這些修辭手法為形成“平”語近人、生動活潑的語言風格助力,產(chǎn)生了引人入勝的審美感受,使得人民引起共鳴,也盡顯了大國情懷的中國力量。
比喻就是借兩類事物的相似點,用本質(zhì)不同的彼物(喻體)來描繪說明此物(本體),從而達到生動形象效果的一種修辭方式。在習近平總書記的“七一”講話中,明喻較少,暗喻與借喻較多。暗喻是指本體、喻體、喻詞都出現(xiàn),但是喻詞常常是“是、成了、成為、化為、化作”,由于特殊的喻詞進行關聯(lián),本體與喻體關系更加密切,使得比喻的意味暗隱其中[14],例如,“江山就是人民、人民就是江山”;“馬克思主義……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”;“確保我們黨……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”等等。本體為“人民”、“馬克思主義”、“黨”,與喻體“江山”、“靈魂和旗幟”、“主心骨”構成主謂關系,以突出兩者的相似性和特性,達到生動形象的語言表現(xiàn)力。借喻是指本體與喻詞都不出現(xiàn),直接借用喻體代替本體的一種比喻修辭,本體喻體的關系較明喻和暗喻而言更密切,只要結合特定語境就可以體悟到喻體代表了什么本體。例如,“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,……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”;“努力尋求最大公約數(shù)、畫出最大同心圓”;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向人民、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(yōu)異的答卷”等等。比擬是融入特定情感,將對象加以錯位,或?qū)⑽锂斪魅?/span>,或?qū)⑷水斪魑?/span>,來引起某種聯(lián)想。[15]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兩種,在“七一”講話中多運用了擬人修辭,即臨時賦予物以人的動作、情感、品格等特征,將物當作人來寫。例如“十月革命一聲炮響,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”,把“十月革命”賦予了人“送來”的動作狀態(tài),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性與中國革命的具體性相結合;再如“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”、“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”、“中國人民也絕不允許任何外來勢力欺負、壓迫、奴役我們,誰妄想這樣干,必將在14億多中國人民用血肉筑成的鋼鐵長城面前碰得頭破血流”[16]等等,表達了鮮明的情感傾向、也豐富了語言的表意功能
排比是連續(xù)使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同或者相似、語意相關、語氣一致的語言單位,來強調(diào)語意、突出情感、增強語勢的修辭手法。[17]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(chǎn)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,關于排比運用有“一切奮斗、一切犧牲、一切創(chuàng)造”、“偉大斗爭、偉大工程、偉大事業(yè)、偉大夢想”、“不負時代,不負韶華,不負黨和人民的殷切期望”、“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后中華民族發(fā)展的方向和進程,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,深刻改變了世界發(fā)展的趨勢和格局”、“深切懷念為建立、捍衛(wèi)、建設新中國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,深切懷念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建設英勇獻身的革命烈士,深切懷念近代以來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頑強奮斗的所有仁人志士”[18]等等,第一二句的排比為定中短語作賓語,第三句排比為動賓短語作謂語,第四五句為狀中短語作謂語動詞。另外,整飭有力、氣勢恢宏的排比寫法,還貫穿了“七一”重要講話的始終,共出現(xiàn)了4次“為了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”和9次“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”,每個排比項引領不同內(nèi)容,內(nèi)容層層遞增、語勢逐步增強、情感慢慢深化,最重要的是使得結構層次分明,有利于聽者進行語言接受。
習近平總書記“七一”重要講話的語言形式和內(nèi)容,不僅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(chuàng)新,也對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、向全世界樹立大國形象大有裨益。本次講話把蘊含中國傳統(tǒng)基因的古詩文、成語典故融會貫通,還運用了比喻、比擬、排比的修辭手法,形成了生動活潑、雅俗共賞、“平”語近人的語言,從而在政治層面宣告了我們已經(jīng)實現(xiàn)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、正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,從理論層面提出了以史為鑒、開創(chuàng)未來的九個要求,從實踐層面彰顯了我們黨為實現(xiàn)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在路上。
作者姓名:胡永杰 作者單位:黑龍江八一農(nóng)墾大學
聯(lián)系電話:18846078097 職務職稱:助教
聯(lián)系地址:黑龍江省大慶市龍鳳區(qū)新風路5號
電子郵箱:627586852@qq.com